中秋之日,别过父母。两家七口,五地望月。


  前天晚饭,弟弟说:好久没有这样四个人吃饭了。


  昨晚,提前过中秋。妈妈说:上次这样一家人过中秋,是99年的事了。的确,上大学以后,就在没有碰到过周末的中秋节。于是,再上一次就是92年,高三前的最后一个中秋。那也是我最后一次中秋点灯吧。


  小时候,生活不好。中秋的月饼都是外婆从广西寄来。寄来的大饼干罐里会有月饼、瓜子、糖果……好多的宝贝。虽然我从不爱吃罐子里的五仁月饼,但看着那个大罐子,幸福之感不亚于过年。


  后来来到广东,知道了中秋点灯的习俗。我马上就喜欢了。那时电灯笼还很贵,妈妈给我和弟弟一人买了一个纸灯笼。我让弟弟先挑,结果黄的归他了,我的是红的。这是我印象中为数不多的让着弟弟的事迹之一。天黑了,我们小心点上蜡烛,用爸爸做的竹竿挑起,到桥上游街。走累了,回来清理干净灯底的蜡,把灯折好放进书架等来年再用。因为一直是我们姐弟俩自己玩,所以并不知道这个习俗的结尾是当夜把灯笼烧掉。直到几乎是最后一次点灯,我们第一次和周围的孩子约了玩耍,才知道别人会在灯笼烧掉的时候从惋惜到欢叫。那晚,我俩犹豫再三,还是没舍得。后来与广州的同学谈起,说法不一。我想,这大概是一些家长为了安慰因不慎把灯笼烧掉而哭泣的孩子,才想出的说辞吧。对那些孩子而言,点灯烧灯会不会又是另一种记忆和习惯呢?


  这么多年,不小心养成了很多习惯。除了灯笼,还有正月的新衣、元宵的汤圆、端午的粽子、三十的香草驱邪澡……比起乡下的孩子,这些少得可怜简单得可笑的习惯其实并不能说明自己是个传统的人。但蓦然回首之间,却发现自己满喫糯甜粽香,浸淫在节日的温馨里,已然成了传承的一分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