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冬季太长,覆雪太厚,札幌的路都是柏油的,那种可以随时掀随时填,不怕冷只怕热的材料。但也因此,路面坑坑洼洼,到处都是修补的痕迹,加上小路口太多,人行道上一上一下,可真真是—–走在乡间的柏油路上。


   今天夜里从老师家回来,一个人骑着单车在澄川一条小边道上摇摆不定。秋已深,日落以后气温直线下降,路边小酒馆里透出暖暖的光,可门外却车少人稀。于是,夜色里漆黑的柏油路上,朦胧而清晰地落着我的车灯,确知那是我的灯,颤颤悠悠颤颤悠悠,是路太颠簸还是我的车技差?又或者是,天太冷了。


   过了三岔路口的红绿灯,是一个小上坡。前面有大玻璃大日光灯的711,奔着光明而去,我的车灯在黑柏油上顶着消失的危险,坚定地模糊着飘忽着,远离了711。所谓回家就是行走在灯光组成的黑暗,如果没有车灯甚至不能“对月影成三”,那一刻,忽然喜欢上了日本这条交通法。


   记得《情书》里,男藤井树故意捉弄女藤井树为自己摇自行车车灯,借着微弱的光亮,他才“分清”了自己的试卷。一日喧闹过后漆黑的自行车棚,校服打扮的少男少女,如果没有车灯,这个镜头该怎样表现?路灯?小茶馆?……不不,那样就不是初恋了。自行车是少年题材乡村题材常用的道具,蓝天白云青草地,或者矮屋小街电线杆,骑车人的制服:邮递员、学生……车上的行李:书包、外卖箱(店名招牌)、行李筐,,,或者人。可是这些都是白天,白天的自行车只是道具,甚至只是道具的一部分。到了夜晚,自行车和乘车人成了相依相偎的共同体,那情形岂不比大白天更可书?


   又还记得早期的革命电影里,夜归的同志、夜袭的敌人,都有一个马灯的镜头。或者远方的马灯,配合近前一双满含期望的眼睛,或是敌人举起马灯,映照出一张丑恶狰狞的脸……


   灯光,不是照出了什么,而是没照到什么。就像这个夜里,上坡下坡,左骑右拐,车速时快时慢,靠摩擦发热的小灯在前轮旁时明时灭,一定还有些微微颤抖吧。是它在抖,是我在抖,还是夜在抖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