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聊


   所以又厚着脸皮地来要了。都记得留名哦!


   旷笔日久,已经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了。但是,一定要写了,就像逼着自己完成《自杀日记》,都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。半途而废,随时随地在我身上发生,唯有这些有形有质尚能逼迫自己与懒惰对抗。来日本也是一样,选了一条捷径,事情的演变渐渐不受自己控制,直到2006年,我再也找不到任何借口。


   说到底还是一个懒字,懒于动身,懒于改变,世界上再没有比墨守成规更容易的事。当一再宽宥自己,却终于在3月20日收到动身的期限,我忍不住厚着脸皮用了“震惊”两个字。就这样,3个月的整理期被自己压缩在短短一周内完成,抽泣着上了飞机。最后一程飞向大阪,也许是潜意识里总算承认了这不可扭转的事实,眼泪总算干了。方才开始觉得疲倦,喝着咖啡,揉着肚子,迷糊过去了。


   所以我一直没有办法回答朋友的问题:从飞机上第一次看到富士山的感觉。那天,我没有窗边的座席,也没有眺望的心情,只一味地忍受胃里翻江倒海,一面闭目淌泪。然后就到了北海道,到了一个北极村样的地方,树林、积雪、栏杆还有老远才见到的一些房子。直到现在我都在想,为什么那么容易就适应下来了?大概这个地方从一开始就充分满足了我的猜测,你不是觉得会很冷吗?有这么多雪,看看够不?从白云机场到新千岁机场,走过的仿佛是那魔橱,忽然间就到了个冰天雪地的地方。也像纳尼亚一样,只有外来的人才会穿着毛皮(羽绒)那样夸张的衣服。


   就这样,札幌满足了我的想象,却没有给我立下马威。当晚吃过第一顿拉面后,住在雪地里的红房子里,房间里有斜斜的屋顶和天窗,还有床边床头的小窗户。晚上,雪地在月光下透着光芒,树影枯枝交错;清晨,四点该是凌晨呢,光线毫不客气地从我无法遮掩的天窗里射将进来,充满整个屋子。拉开窗帘,仍然是雪地和远近各色的屋顶—-除了雪和树,只能看到屋顶而已。还记得露西第二次进入纳尼亚,依然只有兴奋与温馨,她证实了自己并不是做梦。这天的我也一样,而旅日生活,与露西的征途,都在那之后才拉开帷幕。老天给了我一个二三流学校,对我说:过自己的人生吧。


   适当的季节,我来到了适当的城市,走我的路。坚实地。

  坐着一线车飞奔到大学城华工站,收到Y老师电话的时候,我知道了心存侥幸也是自私的体现之一。


  今晚,九点钟车就提前来了。虽然半小时后还有一班车,但是因为路程遥远,大家都尽量赶这一班。一面冲上车,一面有人问:Y老师来了吗?我不停地向远处看,看不到奔跑的身影,想起她说:今天不为班车赶课了,大不了坐九点半的车。心里很犹豫要不要强行要求司机等待,因为否则她可能要一个人在这个荒凉的车站等车。上课关了的手机还没开,开机并打通电话至少要一分半钟,那肯定超出司机的极限;如果打通了,却不用等呢?LY突然说:她不是说坐九点半的车吗?于是,大家纷纷确认这句话。我觉得跟我听到的有出入,又在两难之下希望这是LY在课间确认过的消息。我没吭气。车开到第三站的时候,电话来了,她说要过马路的时候看到车了。


  因为当时来不及开机,因为当时被冻僵的手脚冰凉而笨拙,因为当时还没有从课堂情绪中清醒过来,因为……我心存侥幸地希望LY说的是真的。其实也是选择了放弃帮助。危急时刻,我们一定会有比平常多很多的理由,包括很容易得到理解的“懵了”,但只有毫不犹豫冲上前伸出手的人,才真正无私。我希望自己是,我让自己失望了。


  日前某地发生车祸,幸存者大多是妇孺,因为车上的男性大多忙于帮助妇孺跳车而延误了自己的逃生机会,达16位之多。小时候看许多舍己救人的故事时,我就幻想过这种突发事件,说实话,我找不到别人非要我帮助的理由。无论有多少个逃生口,按自然顺序抓紧逃生难道不是方便大家吗?哪里有你推我让的时间呢?但其实我一直是从利己的角度在考虑这个问题,所谓:轮到我,我逃了,也是不耽误大家。推卸自己的社会责任。


  结论:自己跟许多人一样,自私,且有些虚伪。


  中秋之日,别过父母。两家七口,五地望月。


  前天晚饭,弟弟说:好久没有这样四个人吃饭了。


  昨晚,提前过中秋。妈妈说:上次这样一家人过中秋,是99年的事了。的确,上大学以后,就在没有碰到过周末的中秋节。于是,再上一次就是92年,高三前的最后一个中秋。那也是我最后一次中秋点灯吧。


  小时候,生活不好。中秋的月饼都是外婆从广西寄来。寄来的大饼干罐里会有月饼、瓜子、糖果……好多的宝贝。虽然我从不爱吃罐子里的五仁月饼,但看着那个大罐子,幸福之感不亚于过年。


  后来来到广东,知道了中秋点灯的习俗。我马上就喜欢了。那时电灯笼还很贵,妈妈给我和弟弟一人买了一个纸灯笼。我让弟弟先挑,结果黄的归他了,我的是红的。这是我印象中为数不多的让着弟弟的事迹之一。天黑了,我们小心点上蜡烛,用爸爸做的竹竿挑起,到桥上游街。走累了,回来清理干净灯底的蜡,把灯折好放进书架等来年再用。因为一直是我们姐弟俩自己玩,所以并不知道这个习俗的结尾是当夜把灯笼烧掉。直到几乎是最后一次点灯,我们第一次和周围的孩子约了玩耍,才知道别人会在灯笼烧掉的时候从惋惜到欢叫。那晚,我俩犹豫再三,还是没舍得。后来与广州的同学谈起,说法不一。我想,这大概是一些家长为了安慰因不慎把灯笼烧掉而哭泣的孩子,才想出的说辞吧。对那些孩子而言,点灯烧灯会不会又是另一种记忆和习惯呢?


  这么多年,不小心养成了很多习惯。除了灯笼,还有正月的新衣、元宵的汤圆、端午的粽子、三十的香草驱邪澡……比起乡下的孩子,这些少得可怜简单得可笑的习惯其实并不能说明自己是个传统的人。但蓦然回首之间,却发现自己满喫糯甜粽香,浸淫在节日的温馨里,已然成了传承的一分子。


  怜惜,真是很奇妙的情感。不分对象,只从心底涌起。


  完成了《棋魂》拖沓的最后几集。偶尔按一下快进,偶尔停下来看他们各自回想。往昔一幕幕掠过,与黑白棋子交织。画面停在绪方脸上,他应当很寂寞吧。应当比任何人都期待塔矢、进藤。看漫画时,一度以为这是个坏人角色,后来像老头们关注进藤一样关注他。—-他的眼里只有围棋。一时间,怜惜泛滥。进藤、塔矢、藏马、黄泉……许许多多人物在脑海中呈现。


  下午,课后穿过学生宿舍区,树影下看到了熟悉的笑脸。有些激动,却不自觉地将脸埋在伞后。只想这样远远地看着,看他/她们快乐、悲伤、成长。纵然挂念。


  今日关键词:怜惜


  体味中。


  我说要努力。班董googoo大人(捋须)言道:


  一个北京司机,娶了个漂亮的上海老婆。儿子高考不及格,还美滋滋地说:“那小子,初一就谈恋爱。我就知道他没戏了。没办法,1米86的个,长得帅,随他妈。”又说:“这南方人吃得精。我那媳妇儿,会吃也会做。没说的。”


  北京女婿去岳家。丈母娘做了一桌子菜。“全是这么一小碟(手一比,就像餐厅的茶杯托)。那么一小锅饭,盛在这么小一个碗里。我瞅着那一锅给我吃还差不多。就吃呗,鱼只有半条。刚吃完一碗,人家放碗,说吃饱了。问我饱不饱?饱!”


  “第二顿,又有半条鱼,还是一小碗饭。饱不饱?饱!我忍!”


  “谁知道,第三顿还这么着。我不行了。就跟我媳妇儿说,我帮你妈刷碗去吧。媳妇儿高兴啊!我进去一看,好家伙,这么点儿大的碗有七八个。我洗完了,把碗摞起来。一边讲话,用胳膊肘这么一拐,全给她摔地上。哈哈哈!然后我告诉我媳妇儿,叫你妈买大碗去,喂猫那?!”


  北京女婿饿着肚子睡觉去。半夜四点,框框啷啷,吵醒了。问媳妇儿:“这干吗呢?让不让人睡了?”媳妇儿坏笑:“你自己看看去嘛。”


  “好家伙!刷马桶呢。把那竹子劈成扫帚似的,刷那么大一木桶。哗啦啦的,那味儿,哟,我赶紧就上去了。”


  “嗨,甭提了。回来就跟我媳妇儿说,要不怎么上海人个子小呢?都住胳肢窝长大的。”


……


车次:T98?? 广州东-北京西


车次:T98?? 广州东-北京西


开车时间:7月10日17:04


行李外的装备:阿华田、维他奶、香满楼纯牛奶各一;龟龄膏二;薄荷糖一袋;大快活明炉烧鸭盒饭及老火靓汤各一份;大茂幼笋一袋;《红楼夺目红》。


上图上伤了。结论如下:


1)数码相机也要惜内存如金、也要认真负责。乱按快门属于不作为,应当受到法律惩处。


2)物极必反,古人说得很有道理。


3)越看越看不出特色,遂决定省略“庭院”一节。


4)“剽窃”,即使是光明正大得到授权的“剽窃”,感觉也不太好。至少完全没有成就感。唉,累得半死没有成就感很郁闷的。


5)感觉自己为广州作了一点贡献。


6)这套blog系统不大方便操作。尤其是上图。


« 上一页下一页 »